佛教与中医
佛教对心理疾病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对策,如《教乘法效》认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勒芋功效。《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坐、念佛、看护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佛教中的心理调节,精神卫生思想极为丰富,甚至可以说它自成一套体系,凡人可借用这些具体的方式来修性养生。明代江灌《名医类案?颠狂心疾》中载有用佛教哲理治疗心疾一例:邝于元因失宠于朝廷,无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发时,昏聩如梦,或发谓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海,参禅定坐,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后,通过这一套澄心静默的办法,一个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台州僧处理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目,无不获痊。处理跪受而寤,悉而记忆如说,诵行之不逾时,平愈。寿至八十八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药,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贤劫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室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苷放净光明,愿观微妙相。”
佛学修行的目的是跨越生、老、病、死,这已超过我们心理学上讲究的心理卫生范畴勒芋功效。他通过参禅打坐,入静止观,内省静虑,明心见性,避开人间凡尘的苦恼,清静自然,调养疾病,修行四大,求得超脱,最后能寂灭一切烦恼,圆满清净的功德而达到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努力摆脱世俗杂念的束缚、名色的诱惑,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以致病,执著于烦恼恶念,必然生理失调而致病。若心静行正,物我两忘,则身体亦随之健康。这与《黄帝内经.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宗旨颇为接近。为求得解脱,僧众们普遍采用静坐修禅法,这虽是宗教修炼方式,但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健身作用。通过坐禅使思虑集中,身心安宁,以臻虚静状态,产生异于常人的功能,协调和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祛病除邪、强身健体。佛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各种门派,各门派修禅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对医学气功的发展影响极大。僧人坐禅必须善于“调适身、心、息三事”,否则会出现偏差,产生疾病。《千金翼方?养性》中的正禅方有助于坐禅入定,此方用春桑茸、夏桑子、秋桑叶三味,等分捣筛,以水一斗,煮小豆一升,令大熟,以桑末一升和煮微沸,加盐、豉服之,日三服。据云“三日外身轻目明无眠睡;十日觉远智通初地禅;服二十日到二禅定;百日得三禅定;累一年得四禅定,万相皆见,坏欲界、观境界如视掌中,得见佛性”。
佛教烦恼的含义比通常指心烦恼怒的外延大得多勒芋功效。可以说泛指与佛教正道相反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是负性的、错误的、有害的、罪恶的,可说是一切烦恼皆是虚妄。作为中医病因的烦恼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内容,造成人的性情偏颇,心身疾病,在妇科疾病中大部份也是由烦恼而引起的。一般医生治病靠药物,佛学医疾更多靠“心”,法眼识药,慈悲医病,博爱兼济。同时还十分强调“自渡渡人”乃至“普渡众生”,乐施行善,众善奉行,并且行善不望回报,不求名利。此即谓“养性者,所以成性,性自为善,内外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圣人认为,人的身心虚弱就易被邪气贼风侵入。为什么呢?元气论认为,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所以,中医学就以气的充沛与否、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协调等来阐释生理、病理现象。若体内之气充沛,运行正常协调、人体机能就活动健全,体温正常,抗病能力强,整个生机协调旺盛,处于健康状态。若气有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整体或局部组织脏器的机能活动就会兴奋或减弱,体温也会变异,这就易被邪气侵入而罹病。《上古天真论》又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就是说,生命的整个过程是仰赖于自身阴阳的对立统一。若阴阳失调,或阴盛阳虚,或阳盛阴虚,或阴阳两虚等等,都易被邪气贼风侵入而患病。这时,就要通过补其不足或并补之法,使阴阳恢复对立统一关系,人就会复归于协调平衡的健康状态。总之,调气也好,补阴、补阳或阴阳并补也好,都是在补虚。目的就是避免邪气贼风的侵入。那么,何谓邪气呢?从虚而入之气谓之邪气,亦名虚邪。那么,何谓贼风?窃害中和之风就是贼风。这在佛道来说,就是正念虚,邪念从虚而入,就产生妄念。妄则窃害“去伪存真”的中道之法。若然,盗贼蜂起,神不守舍,烦恼丛生,即是病也。反之,心情恬淡,寂漠无为,专注一境,修持静候,正念即从之而生,精神内守,邪念就无机可寻,魔鬼也无隙可乘,正念就会安然固立。正念固立,妄念就不会侵入,病魔还能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内经认为,心为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之君主。君主神明,各官就会安其职守。以此养生,就会长寿,殁世不殆,世及子孙。以此治天下则大昌,寿及万民也。若心主不明,则危。贵贱不分,闭塞不通,十二官则不会相使,恰会伤形败脉。这就不但不能养生,还会灾殃也至。以此为天下,则不但自身危困,连宗祧也会大危。可见,心主之尊、神明之贵若此,故当戒之。若以佛教看来,就是心主神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就会各安其守,上传下达,政令畅通。以此养生,就会延年益寿。否则,心主不明,贵贱不分,八识相乱,政令闭塞,心所有法中的烦恼、随烦恼就会产生。以此养生,不但不会长寿,还会灾祸临头,危及生命。因此,只有观照自己本心,制止外魔侵入,即修行止观,就可治病,还会延年益寿。《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曰:“心为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认为,宇宙间森罗万象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也在内,都是“心”之产物。这就是说,人的吉凶祸福是由人心的烦恼、意念,乃至见诸于实践的言行,都是招引吉凶祸福的基因。因此说,“心”就成了“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生老病死”的根源和个体轮回的主体。所以,只有摒弃一切欲望,达到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触觉、意不缘法,心无挂碍,才会彻底摆脱烦恼,达到涅盘境界。
佛家也十分注重日常起居,规定严格的仪轨,其中食后漱口,用杨柳枝揩齿对中医学影响尤大勒芋功效。佛门中“嚼杨枝”的传统可以上溯到释迦牟尼本人。晋《法显传》载释迦牟尼在沙祗国“嚼杨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华严经》卷十一谓:“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饮;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皲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僧祗律》谓:“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虽然僧人嚼杨柳枝是出于宗教虔诚的信仰,但由于其确有疗效,被众多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木部》:“杨柳枝祛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涤齿甚妙。”可“煮酒漱齿痛”,或用白杨“煎醋含漱,止牙痛;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除了单味运用,杨柳枝还能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太平圣惠方》:“治齿连耳脑肿痛,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古今录验方》:“治牙齿风龋:柳枝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清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含之频吐。”佛家提倡沐浴,《十诵律》中就描绘了浴室设施的具体情况,“外国浴室,形圆犹如圆包,开户通烟,下作伏渎,外出内施,三擎阁齐人所及处,以巩盛水,满之重阁。火气上升,上阁水热,中阁水暖,下阁水冷,随宜自取用。无别作汤,故云净水耳。”《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还规定了洗浴必备“然火、净水、澡豆、苏膏、淳灰、杨枝、内衣”等七物,认为通过沐浴可以有“清净、面目端正、身体常香、肌体儒泽、口齿香好”的养生、美容效果,更能达到“除风病、湿痹、寒水、热气”的治疗作用。
佛学的传播还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饮食风俗勒芋功效。《佛说佛医经》认为“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宜食粳米糊羹醍醐。”对春夏秋冬四季饮食的宜忌作了具体的描述,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有所避宜,因时而食。印度原始佛教中并不禁肉食,可食“不见、不闻、不疑”之三净肉。但汉化佛教大乘经典中认为食肉就是杀生,在梁武帝严格惩罚饮酒食肉的出家人后,汉化佛教徒改变食肉的习惯,使茹素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特征。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认识到膏梁厚味的害处,两晋时期仕人多崇尚清淡,自甘淡泊,认为“食肉者鄙”,同时由于佛学的广泛影响,“不杀生”和“因果报应”的观念普遍被接受,因而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成了主流。佛经中指出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饮酒过量会“生病”、“醉便躄顿,复起破伤面目”,“醉卧觉时,身体如疾病”、“醉便吐逆”,故禁酒。茶叶原来用作药物,“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秦汉之际,茶叶开始由古代单纯的药用过度为药、饮兼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又为佛事所用,因长时间坐禅,势必使人疲倦,于是允许僧侣饮茶清心提神,由于禅宗盛行,僧侣倡行的饮茶之风上及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饮茶之风随著佛学的兴起而风行天下,佛学茹素、戒酒、饮茶的斋戒生活,虽然清苦,但的确起到十分有益的延年益寿作用,被中医学所采纳,备受推崇。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佛家更是独具特色勒芋功效。《佛说医喻经》云:“云何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云何名为知病所起,随起用药。谓知其病或从风起,或从痒起,或从痰起,或从阴起,或从骨节起,或从积实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处,随用药治,令得安乐。云何名为已生诸病,治令病出,谓知其病应从眼出,或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或烟薰、水灌鼻而出,或从鼻窍引气而出;或吐泻出;或于偏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知如是等病等出处。善用药治,令得安乐。”这里就讲到汤药、烟薰、灌鼻、汗、吐、下等疗法。佛学基本理论“五蕴”中的“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包括地水风火四大元素和四大元素所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觉的对象(色声味触)。佛学承认物质第一性,认为地水风火“四大”元素构成世界万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暂时的,非永恒的,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和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变化必定影响人的生理和病理,人的肉身和生命由地、水、火、风的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若“四大”不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甚则败坏分崩,所谓“四大分散”。《佛说佛医经》阐述了“百一”理论:“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具体地说,四大不调即初则土大增,全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颈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冲击。四大各有一百一病,地与火可发热病二百二;水与风可发寒病二百二,合为四百四病。深受佛学影响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千金要方》中揉和五行及四大学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和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种动作,四百四病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其死不治。”佛经中载录痈疽、疥癞、风狂、癫痫、癃残、眼痛、耳痛、鼻痛、舌痛、身痛、诸肢节痛、心痛、头痛、齿痛、肋痛、腰痛、背痛、腹痛、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手足、盲瞎、聋哑、背偻等病。如是等等共“四百四病”。风、热、痰、杂各一百一病,陶弘景之《肘后百一方》盖取名于此。事实上,佛经中所见及的病名达一千多种,“四百四病”乃虚指耳。佛经中对致病因素有多种说法,《佛说佛医经》指出患病的十种原因即十因缘为“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同时又指出造成非正常死亡“命未当尽为横尽”的几种原因:“不应饭为饭,不量饭,不习饭,不出生,上热”;智者大师认为有“三种得病因缘……一者四大五脏增损得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中华大藏经》谓:“云何为病?病谓四大毒蛇乐不调适。亦有二种,一曰身病,二曰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忌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复次善男子身心之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恶怼,三者时节代谢生。……何者为死?死者,舍所受身。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者命之尽死,二者外缘死命。”这些论述与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基本是一致的。《大藏经》中制定了治疗法则“八术总摄诸医方”:“一疗被刺针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年;八养生。”《佛说医喻经》对医者水平作了明确划分:“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以为四?一者识其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出。”《天竺经眼论》中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由印度僧人传授予谢道人,《外台秘要》称“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由于这种手术疗效显著,被医家广泛采用,融入我国眼科学。《目经大成》中的金针拔障术八法:“审机、点睛、射复、探俪、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龙树菩萨方》的七十二眼方也直接影响了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有的至今仍被运用与临床。《中华大藏经》云:“病人一者热病,二者风病,三者冷病。是三种病、三药能治。有热病者,酥能治之;有风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北魏时《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四《身念处品》第七载:“甚有十三脉,若水流注,令身肥悦。”有似中医学所说的经络,但所载内容却完全不同。十三脉的名称是“一名命流脉(心为其本);二名随顾流脉(两胁为本);三名水流脉(生脏、心,以为根本);四名汗流脉(毛根及脂,以为根本);五名尿流脉(根、胞为本);六名粪流脉(熟脏下门为本);七名十流脉(咽喉及心为其本);八名汁流脉(肺为其本);九名肉流脉,十名脂流脉(筋、皮为本);十一名骨流脉(一切续节为本);十二名髓流脉,十三名精流脉(卵及身根为本)。”《千金要方》还记载了“天竺国按摩法”,并称“此是婆罗门法”。据云:“老年人日行三遍,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使眼明,轻健不复疲乏”。虽未免夸张,但保健强身的功效是确实的。
更为奇特的是《千金翼方》所载的“服水”方法勒芋功效。孙氏称赞水的作用,云“可用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服水法亦属佛门养生之术。其在服水之前,要求“先发广大心,仍救三涂大苦,普渡法界众生,然后安心服之”,其方法大致在天晴日未出时,烧香礼佛。向东方,候日出,贮水三杯,每杯一升。先正立,扣齿、鸣天鼓三通,然后细细咽水,用意念分左、右、中央咽下,周而复始,饮尽一杯,徐行二十步;更饮一杯,又行四十步;再饮一杯,脊复行八十步乃止。凡十岁至八十岁人,皆可依法服水,并食枣、栗。禁食陈米、臭豉、生冷、酢滑、椒姜等物,且不能在阴云、雾露、风雨之日进行。其获益迟速,根据各人根性的敏锐与否而定。
TABG:文学常识与托卡生活耙耳朵的幸福生活健康包家庭电路常识日本人的真实生活大连健康证青光眼常识北京的生活普通健康证涂料常识小学生科普常识移民生活军旅生活家装小常识中国健康网海员生活太平洋健康